节度使为何成为唐帝国的乱源?在于帝国的扩张和制度的破坏_军事_边防_权力
唐初的府兵制起源于北魏,并与均田制紧密结合。府兵制度中的士兵平日务农,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,并轮流到京城担任宿卫。若国家爆发战争,府兵需应征参战,且需自备武器、装备和粮草。战争结束后,兵员归散,返回家乡继续从事农业生产。这种军事体制帮助唐朝在初期保持了强大的防卫力量。
当时全国设有600多个折冲府,主要分布在京城附近,关内的府兵数量尤为庞大,约占全国兵府的80%。这些折冲府的军队归中央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管理,形成了“重首轻足”、“居重驭轻”的格局。这一布局有效避免了武将权力过大,且有助于朝廷掌控四方。
唐初,由于隋末战乱,很多荒田得以重新分配,均田制保障了府兵的土地供给,稳定了士兵的经济基础。府兵在装备、粮草和武器上的自备制度,并未削弱其战斗意志,且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受到了尊重。这一时期,府兵制的运行较为顺利。
展开剩余77%然而,随着高宗统治的推移,贵族和官僚开始大量获取土地,土地兼并现象愈加严重,均田制逐渐难以实施。大量贫困农民涌现,逃户增多,甚至形成了大量佃户。当农民破产,丧失土地后,他们无法再维持府兵所需的装备和粮草。这导致府兵的数量逐渐减少,折冲府的兵员也开始出现空缺,战时常常“无兵可交”,甚至兵器、马匹、粮草等物资都难以提供。
此外,唐太宗晚期,边防战争愈加频繁,军事需求增加,府兵的“平时耕种,战时出征”的模式遭遇了重大挑战。由于府兵属于世兵,战争期间人员损失严重,补充困难。因此,从唐中期开始,募兵制逐渐取代了府兵制。高宗时期,唐朝开始实行募兵,武则天则采用了募兵、发奴、团练等手段补充兵员。
进入唐玄宗时期,边境的战争愈加激烈,尤其是与契丹、突厥、吐蕃、南诏的频繁冲突,导致大量兵员伤亡。天宝八年(749年),折冲府宣布“无兵可交”,因此不得不停止兵员征调。最终,京师宿卫和地方戍边的军队逐渐由募兵取代,士兵职业化,武将专兵的格局逐渐形成。
唐代早期的军事指挥体制,以各级都督府为军事最高指挥机构,贞观十道的划分没有军事将领。玄宗即位后,面对不断威胁的外敌,亲自巡边,加强了边防的力量,并设立了多名边防大总管,力图巩固防线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唐朝逐渐划定了更多的边防区域,并为其配备了专职将领和兵力。
特别是在贞观十四年(640年),唐朝设立了安西、北庭等多个都护府,负责管理边疆重要地区。每个都护府不仅具备军事指挥权,还往往拥有很大的政治权力。此后,节度使的职权逐渐扩展,不仅负责军事,还承担起行政和财政管理,集军事、政治、经济大权于一身。
唐玄宗时,节度使的权力进一步扩大,边防将帅的职权逐渐脱离中央的控制。节度使制的实施,使得地方军逐渐变成了由地方势力掌控的私人军队,军队的数量和权力甚至超过了中央的直接控制。此时,中央与地方的军事力量分裂,边防将领的权力逐渐增长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方军事力量。
这种军事局面,在唐朝的盛期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也埋下了政治分裂的隐患。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定,节度使的权力不断膨胀,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,由于边疆战事不断,边防将领的职务常常持续多年,这导致了“久任”和“遥领”现象。唐玄宗频繁任用有影响力的边将,并允许他们长期任职,甚至赋予他们极大的权力,这使得一些边防将领逐渐超越了原本的职责,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。
随着“安史之乱”的爆发,节度使权力的膨胀导致了唐朝朝廷对军队的控制逐渐丧失,最终加剧了地方割据的局面。节度使开始自行称王,进行兼并,最终导致了唐朝的分裂和衰亡,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。
从唐朝的军事失败来看,根本原因在于节度使制度的过度扩张和府兵制的破坏,导致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力逐渐丧失。而且,宦官干政的情况愈加严重,军中常有宦官监军,这使得军队的指挥和统帅失去了统一,削弱了战斗力。
这种历史经验提醒我们,中央集权的军事体制必须保持对地方军队的有效控制,才能避免割据和内乱的发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
